2025-05-24 02:30 | 注册 | 登录
客服热线: 9775385941
市场行情:
上证指数 3586.92 +0.91% 深证成指 14721.38 -0.19% 华为发布会科技 32.68 +2.45% 工资情绪管理银行 6.29 +1.12% 王晨正回应消费爷爷和作秀质疑能源 18.75 -0.84% 王晨正回应消费爷爷和作秀质疑医药 45.92 +3.26%

大量海外博士沉迷“巫蛊之事”,揭开中国一大人心剧变?

大量海外博士沉迷“巫蛊之事”,揭开中国一大人心剧变?

无定的历史潜流

✪ 邓启耀 | 广州美术学院

本文选自《巫蛊:中国文化的历史暗流》一书

当我准备结束多年前开始的一个课题——对“巫蛊”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及精神现象的考察时,20 世纪已经结束。回过头再读自己有关巫蛊考察的旧作,发现自己依然没能走出多远,我依然面临着重复二十多年前结束这本专著时同样的处境、同样的话:

就像一个世纪的结束也会同时结束一些话语一样,我是极希望“巫蛊”这个词在 21 世纪丧失语境、成为死词的。遗憾的是,我所希望结束的话语并没有什么“结”得了的。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进入21 世纪,我迁居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一线城市广州之后,竟然还接到一个请我帮忙治蛊的电话。打电话来的先生称,他女儿留学海外,不幸中蛊,只得回国医治。多方求治无果,听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有研究巫蛊的专家,所以致电求助。这事让我惊掉下巴——巫蛊不仅跨世纪,还跨国界,进入高学历人士中了! 我只好再次解释了我的研究,并明确说明我没有治蛊的能力。此后再无电话。

就在 2024 年,网络上关于蛊事的讨论依然数以万计,含有暴力导向的玄学 APP 信息下载量高达千万,玄学软件的开发与当代高科技的发展同步生意兴隆,装神弄鬼的博主靠巨大流量赚得盆满钵满。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是当今世界标志性的高科技产物。星链、芯片、GPS、智能手机、AI、智能机器人和无人机等,已经成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东西。从国际政治到私人生活,从现实群体到虚拟社区,从电子商务到数字经济,从线上教学到云间存储,从数码算命到网络禅修,它们无所不在。但千万不要以为这一定是“科学”的胜利。事实上, 在虚拟世界生活的还是现实的人群,在云上传播的信息还是世俗的思绪。历史潜流,同样“蒸发”到了“云上”,成为随风飘飞的无定玄云, 一旦聚为暴雨,也会和地下的暗涌合流。

本来,巫蛊由于涉及黑道邪术,具有极强的隐秘性,调查者很难进入田野现场,更难接触到当事人。但网络的虚拟空间和匿名发布,使原来隐身的人敢于从暗处走出,而那些在现实空间里见不得人的言行和秘术,也换上各种马甲在虚拟空间游荡。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人类学进行“云上的田野考察”提供了方便,特别是那些涉及亚文化现象和隐秘精神世界的案例,人类学家可以“进入”而不会对当事人产生困扰或干预。事实上,通过网络进入虚拟世界进行现实感很强的社会调查,已经成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可能。媒介人类学在网络虚拟社区做“田野考察”,提供了不少实践经验;虚拟社区同样可以生产有效的人类学知识,并产生许多不俗的网络民族志研究成果。

最近,我尝试进入虚拟空间做一些观察,发现在微博、微信、小红书、抖音、快手、B 站和媒体网页等社交媒体和生活平台上,关于蛊事的信息还真不少。

2017 年6 月7 日,“西湖之声”“北京时间”等网络公众号,在新浪微博发布一条采自《法治日报》的消息《杭州一小区住户长期在门口放哭丧棒扎小人诅咒邻居》;

2020 年 12 月 19 日,有人在江西宜春市袁州区发布被人下蛊的抖音,点赞 3.1 万;

2023 年11 月17 日,一对居于国外的情侣在小红书发了“被人在家门口放插针纸人”的信息,立刻引来大量跟帖;

2024 年2 月11 日,一位留英的女性学子在小红书发自己因过年贴对联被人在门口扔人偶的“求救”,几天内即有上万条点赞和评论……

以上是我在网络上随手检索到的一些案例,其中最新、反响较多的是2023 年底、2024 年初在B 站、小红书网络平台上有关“ 蛊事”的讨论。其中,B 站有关“泰国阴牌”的视频播放量短时间内即达340.1 万;1 小红书发布的有关“玄学赛道冷门 + 暴利”玄学 APP 信息,下载量更是达到千万人级别。小红书的用户人群主体为年轻人,2023 年月活用户3 亿多,每天产生超过数十亿次笔记曝光。由于这样“流量”的巨大市场前景,某著名集团的官网平台在招聘网上公开高薪招聘玄学博主;一些以此发财的报道在网络上诱人地流传,关于占卜、八字星盘等“测测”“准了”软件的开发和销售,更是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网络上那些自称“懂行”“业内”的人,就是做当代巫蛊生意的。据说这个产业现在很大而且暴利。为了逃脱国家监管,避免被封号或限流,这些平台有许多教人如何规避敏感词、做玄学赛道、合法化、做矩阵号等办法,下载量达千万。

对于这些近乎八卦的东西,我感兴趣的不是探究“蛊事”的真伪和言论的是非,而是数以万计的年轻人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因为这个话题连接了一个共情共鸣群体。

共情共鸣群体的概念来自于麻省理工学院有关“共视群体”实验的启发。他们曾在一位志愿者(也是研究者)家庭的厨房、客厅、过道等空间(除了私密房间)安装摄像头,记录一个初生婴儿如何在与父母、保姆的互动过程中学会一个单词。通过对海量影像的大数据分析,观察婴儿在学会某些单词的时候,与大人在相关空间里有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当他与大人互动的活动轨迹密度达到一定峰值的时候, 婴儿学会了某些关联密度较高的词,如“水”与厨房空间的关系。研究团队以此拓展到分析电视影像,看公共话题引起的关注峰值,从而提出了“共视群体”的说法,说明学习过程和社会概念的形成过程是海量互动的结果。

由此联想,除了电视,众多的手机短视频也以不同话题聚集了各种“共视群体”。以此推而论之,在网络世界,除了对影像的“共视群体”,还有许多非视觉话题,也聚集了不同的“共情”或“共鸣”群体。比如本文例举的蛊事,就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共情共鸣群体。对这样的新媒体人群进行研究,应该是当代人类学的职责所在。

上亿的流量和上万的评论,却大都将议题导向蛊事。这说明21 世纪了,还有人利用蛊术害人,同时说明也还有人也会被其伤害(在心理上,如前述当事人被吓哭、感到“膈应”“看得人心里发毛”“导致我心神不宁”等,并把做家务不小心撅断了一根筷子和打碎了碗归咎于此事而去友人家借宿避祸)。有意思的是评论区——动辄上万的评论和点赞,评论区留言,有的出于在异国他乡对异态事物和他人言行比较敏感导致的共情,有的由于置身陌生环境容易出现的不适和迷茫引起的共情,等等。说明对蛊事的关注度,在90 后、00 后中也很高。面对这样的问题,无论是一般网民,还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因是匿名,反而十分真实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是观察社会心理的极好窗口。

在小红书上发蛊事帖引起共情的,大都是年轻人,不少居于国外,或正在留学,评论区很多网友也有海外留居的背景。他们使用的文字和表述方式,多数用简体中文,少数用繁体中文,由此估计,共情人群内地和港澳台都有,而且中英文和网络流行语混杂,主体人群应该是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华裔年轻人。而帖子在网络发布的分区,也与国外、留学等关键词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小红书上讨论人偶和纸人的群体,有不少是受过高等教育甚至具有博士留学背景的年轻人,对于这样一个看似古老的议题,年轻人却表示出极大的关注,绝大多数不约而同都指向蛊事。看得出来,我们的90 后、00 后,即使远离祖国和母语环境,仍未脱离本土文化传统。他们关于巫蛊的认知,无论是来自长辈或熟人,来自地方知识或族群习俗,还是来自网络和各种传播媒体,其了解、接受和影响的程度,是溶入血液中的。

事实证明,所谓虚拟社区,其“虚拟”一点都不“虚”,同样十分“实”地透露了社会现实的许多问题;而“社区”也是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共存的社区,虚拟社区链接的社会群体,由于不受地缘时空的阻隔和制约,从而形成了许多以趣缘、业缘和共同话题为链接的新的社会分类和文化认同关系。同时,由于人们在虚拟社区多以匿名方式出现,无须在现实世界必备的修饰、忌讳和伪装,平时不能看的可以翻墙去看,现实中不会说的能够放肆地说。貌似隐了“身”,却更赤裸地露出“心”,人性的底色及多面性反而呈现得更为直接和彻底。不仅如此,“互联网的一些特性改变了当前全球的政治、社会性群众运动。透过互联网及其主题标记(hashtag)的联结串流功能,群众运动之发动与参与者很容易汇集和动员同志,强化敌忾同仇氛围,增进群体情感与内部团结,以及宣传及分享抗争成果。然而这也造成一些缺失。个人的独立思考、判断,常为互联网中大量的、实时的以及真假难辨的讯息所淹没与干扰,或在网络‘不随众则受霸凌’的文化下被压抑。……在这些各有其利益思考的个人与群体背后,更大的黑暗力量是一套计算机网路运算与设计逻辑,它掌握了人们的思考与注意力。一方面以讯息吸引及喂养人们的注意,一方面在人们‘点开’网页连结与‘点赞’中,搜集人们的意向与爱好,以此再提供讯息以配合(也是控制)人们的注意力、思考与意向。”通过对最近网络中几例蛊事的观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网络上存在大量灰色地带,这些“灰色” 地带实际很黑;而隐匿在虚拟空间中真实人心中暗黑的一隅,也同样深不可测。

互联网打破现实空间局限,提供了天南海北的人群共聚交谈的虚拟空间。以共同话题为纽带的网络平台,凝聚了具有相似观念、情趣和处境的人,共视或共情,形成新的社会群体。互联网话题浩如烟海,每天有数以万计的话题冒出来,又悄无声息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碎片化存在的网络信息,能够热过三天的极少。网络话题的形成具有某种偶发性,其流量与话题共情群体的关注度相关。虚拟空间话题关注峰值的情况,其实也是现实世界社会问题的关注度的某种体现。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小红书生活平台,最近发布的涉嫌蛊事的信息,短时间引起上万点赞和评论,说明该话题共情群体的关注度较高。其共情的内在因素,有移居他国可能出现的文化休克,有面对异文化产生的文化冲突过度敏感,也有借题发挥的文化亢奋。评论区留言可以作为一个社会观察的窗口。通过年轻人对巫蛊这类老事物的评说,特别是他们对偶发事件的非常认知和态度,可以了解部分高学历年轻人的某些精神状况,看到无定的历史潜流在新时代涌动的走向。

巫蛊:中国文化的历史暗流

【内容简介】

公元前4000多年,半坡先民在建房时埋入粗陶罐和人头骨,以祭土木、魇风水;公元前91年,朝野起“巫蛊之祸”,长安大乱、万人殒命、太子被逼自杀;1995年,世外桃源的泸沽湖,被认“有蛊”的若玛一家世代被村人孤立,母亲葬礼村中无一人到场;2017年,广州纯阳观门前专辟空地,供香客“打小人”“做法事”;2024年,昆明邮局海关查获一批用人体组织制作的制品,走私者报称为“护身符”……

巫蛊是什么?为什么巫蛊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仍广泛存在?

人类学家邓启耀,三十余年来致力于中国巫蛊现象与文化的研究,爬梳历史文字、遍访巫蛊实例,甚至亲身“试蛊”。本书作为其毕生巫蛊研究的结晶,档案与实例并用,文字与图片兼有,从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医学等多方面梳理了“巫蛊”这种非常态的精神状态和群体迷乱,以及其背后潜藏的深层次问题。

【作者简介】

邓启耀,曾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退休后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著有《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非文字书写的文化史》《佛性如风:中国佛教艺术研究》及民族服饰系列著作等。爱走野路,曾任中国探险协会副主席。

分享至:
收藏文章
江河湖海

坤极

藏海传是怎样和非遗技术结合的资深分析师 | 金川县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专注于造谣陈奕迅去世博主曾造谣成龙去世市场研究与分析,拥有十年以上金融行业经验,曾在多家顶级金融机构担任顾问,著有《王者荣耀投资策略》等多部作品。

相关推荐

记者:周琦将代表四川队出战全运会比赛;会参加男篮亚洲杯,周琦参加全运会吗

解析海关在卫生巾里查获粒钻石最新动态及市场影响,专业视角深度解读政策走向...

塞瓦略斯感谢安帅:您对我们像家人一样关心,这不会被遗忘,塞瓦略斯什么水平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趋势分析,把握投资机会与风险...

文章评论 (28)

大老浩

乔紫洛

非常赞同文章中关于折腰新浪扫楼的分析观点,尤其是对未来趋势的展望非常有见地。作为一名老人网上领免费鸡蛋却成了被执行人领域的从业者,我认为作者提出的策略非常实用。

月月萌

浊水之乡

文章对央视曝光怕被卫星拍到的垃圾山市场的数据分析非常细致,但我认为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市场走势。例如,最近屏边苗族自治县地区的政策变化可能会对产生更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这方面的分析。

涟濛
紫树叶 (作者)

感谢您的见解!您提到的揭阳市地区政策变化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我正在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将在后续文章中详细分析。欢迎继续关注!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立即订阅,获取最新财经资讯

每日市场分析、投资策略及杨天真要去留学一年最新动态,尽在悠内亿鹏灵中国网财经简报